浦江有“水晶之都”、“挂锁之城”、“绗缝家纺名城”、“书画之乡”之誉
名称来历:
浦江在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建县,称丰安,意为丰收平安之地。至唐天宝十三年即公元754年,始称浦阳,因境内有浦阳江而得名。梁开平四年(吴越天宝三年)即公元910年,因吴越王钱镠讨厌当时的吴王杨行密,把与“杨”同音的都改掉,就改浦阳称为浦江。(吴越王上书梁太祖,淮寇未平,耻闻逆姓。吴莱在浦阳十景诗自注中写道,故凡属地与杨同音者,悉奏改之。吴越境内,除横阳改为平阳外,意为扫平横阳,其余不闻“杨”音。于是富阳为富春,暨阳为诸暨,东阳为东场,浦阳亦改名为浦江。)浦江由此而定名,并沿用至今。
历史文化:
浦江上山遗址代表了一种新发现的、更为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这种新颖的地域文化可以命名为“上山文化”。
上山遗址位于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的浦江县黄宅镇境内,面积2万多平方米,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已出土的文物中,有约80件陶器,大多数器型为大口盆。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石球、石磨盘
200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现了浦江上山遗址。经发掘证实,一万年前当地人就会种水稻,会用石磨棒和石磨盘磨稻谷脱壳。它将著名的河姆渡等史前文明上溯了3000年。如今,小小的浦江县城洋溢着浓厚的学术气息,这里聚集了众多国内知名的考古学家、古文明研究学者。借着中国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的召开,这些国内专家们将进一步探讨确立上山遗址在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研究及世界稻作文明史中的地位。
名俗文化:
浦江迎会,俗称“抬阁”。它以中国民间传说人物造型为主体,进行精心的艺术设计,具有惊、险、浦江县奇、怪、妙等特征,堪称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相传浦江迎会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已有千年的历史,祖上传说是为了纪念胡公大帝。浦江农历八月十三日大搞迎会是因为这天是胡公大帝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浦江黄宅等乡村都会汇集一堂,拿出各自看家本领,一展风采。
浦江的迎会有“人会”、“纸会”、“人纸合会”之分。
“纸会”是用竹篾缚成人形,用纸裱糊后再绘画,装饰成各种戏剧人物。表演时由一人隐于桌下,用细线牵拉人物各关节部队。纸会造型独特,工艺精细,非花上百工难成其巧妙。
“人会”是由孩童扮演活灵活现的戏剧故事或神话传说。在特制的会桌上按照造型需要设置铁架,铁架被扮演者的衣物饰器所遮掩,孩子们在上面凌空而立悠然自得并不断变幻造型。会桌由多名强健汉子抬着行走,行进时颤颤悠悠,惊险异常,看得人心跳不已,被中外友人称为“中国一绝”。
浦江乱弹:是一个古老的戏曲剧种,流行 于浦江、临安、建德、桐庐一带和婺、衢、处、温、台以及江西等地,是浙江婺剧的主要声腔之一。因为它发源于浦江,故称浦江乱弹。
浦江剪纸:历史悠久,元明之际就有记载,浦江文学家宋濂在明洪武庚戌(1730)写的《哀王御史》的诗中有"剪纸难招御史魂"之句。可见元明之际乡间已有剪纸招魂的风俗。浦江剪纸工艺精巧、题材广泛,生活情趣浓郁,图案清新大方,多数取花鸟、草虫、山水、亭榭、仙释、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为题材。形式上流行最广泛的是窗花。每当春节,农村的姑娘媳妇便大显身手,鲜红的窗花把节日点缀得喜庆而热烈。除春节外,结婚礼仪、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都要制作大量剪纸,有礼花、灯花、功德花等品类繁多。通过谐音和象征手法,寄托劳动者的理想和愿望。如剪金鱼满塘寓意金玉满堂,剪枣、笙、桂花、莲子比况早生贵子,剪瓶、鞍、戟、磬象征平安吉庆,剪蝙蝠、鹿、桃和蜘蛛则喻示福禄寿禧。
浦江板凳龙:又称为长灯,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一条龙从头到尾,由几十节、几百节甚至上千节板凳串联而成,阵形变化丰富,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游动时又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不仅保留了我国尤其是浙中和江南沿海一带的传统民间文化,同时,又保留了书画、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原生形态。2006年,浦江板凳龙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济:
浦江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猛。
花边、竹编、草编、麦杆贴画和绒绣为浦江传统工艺品的"五朵金花"。绗缝制品、挂锁、水晶工艺品和自行车产业后来居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
浦江有“水晶之都”、“挂锁之城”、“绗缝家纺名城”之誉。工业产业众多,目前已基本形成服装、针织、水晶、制锁、绗缝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其中水晶、挂锁分别以7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而成为全国最大的产品集散地,花边绗缝为全国最主要的加工出口基地之一。全县拥有各类民营工业企业3600多家,工业销售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到330多家,出口产品企业300余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260多家。
交通:
浦江交通便捷,浙赣铁路、杭金衢高速公路和03省道穿越该县东部,47、20省道横贯浦江腹地,现在正在建设浦义公路(又称“浦义二线”)
名人: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柳贯 (1270~1342)字道传。金华浦江人。博学多通,为文沉郁春容,工于书法,精于鉴赏古物和书画,经史、百氏、数术、方技、释道之书,无不贯通。官至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系元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书画家,与元代散文家虞集、揭傒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 是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的老师。著名的文集有《金石竹帛遗文》10卷、《近思录广辑》3卷、《柳待制文集》20卷、《待制集》、《字系》、《近思录广辑》、《金石竹帛遗文》。
吴渭 字清翁,号潜斋,浦江人。南宋时曾任义乌县令。宋亡后隐居不仕,退居无溪,发起成立“月泉吟社”,与文友饮酒赋诗相往来。著有《月泉吟社》一卷,详细记载了吟社成立的情况以及列出了所写的较为出色的诗。他的诗大都和平温厚,没有警拔超俗的语句。现今最具权威的辞书《辞海》和《辞源》均列有“月泉吟社”的辞条。其意义和影响可见一斑。浦江的月泉吟社及其诗集《月泉吟社诗》是中华诗歌宝库中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
方凤(1241年—1322年)字韶卿,一字景山,自号岩南老人。浦江后郑村人。宋亡后绝意仕进,归隐家中,与流寓浦江的诗人吴思齐、谢翱(福建长溪人,曾为文天祥咨事参军,天祥抗元被执遇害后,到浦江依方凤)相友善,吟咏唱和,以寄托故国之思。参与故宋遗民组成的月泉吟社,为评卷人,在当时文坛有相当影响,强调为文要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认为“文章必真实中正方可传”,元代著名文学家黄溍、柳贯、吴莱皆出其门下。著作有《野服考》、诗文集《存雅堂稿》多散佚。
吴莱(1297—1340)元代学者。字立夫,本名来凤,元朝集贤殿大学士吴直方长子。浦江人。7岁时能作文赋诗,时人以“神童”誉之。后与黄溍、柳贯同为宋末金华地区儒者方凤门人。方凤先生在见到他后,曾赞叹道:“此邦家材也”。后来隐居松山,深研经史,宋濂曾从其学。所作散文,于当时的社会危机有所触及,要求“德化”与“刑辟”并举,以维护元王朝统治。能诗,尤工歌行,瑰玮有奇气,对元末“铁崖体”诗歌有一定影响。所著有《渊颖吴先生集》。
倪仁吉(1607—1685),女,明末清初人,字心蕙,自号凝香子,浙江浦江人。7岁嫁义乌吴之艺为妻,20岁守寡。此后,一直在奉养婆婆、养育侄儿以及吟诗作画中消磨岁月。精刺绣,善绘画,擅书法,能诗文,生前各类艺术作品均已流传民间,以至传入日本国,为世人所称道;并有《凝香阁诗稿》一书传世,明、清文人笔记多有记载。今中国国家博物馆、日本国家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义乌市博物馆还保藏她的绣品和绘画。是一位绣、画、书、诗四艺俱绝的“绝代才女”
洪汛涛(1928.4.9—2001.9.22)浙江浦江人。曾用笔名田野、田多野、了的、吕榆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是与叶圣陶等齐名的中国“童话十家”。童话《神笔马良》于1980年获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一等奖,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发行。他以此为题材写的电影《神笔》,曾获我国1949年至1955年影片编剧一等金质奖;在国外上演,也爱到好评,曾多次在国际电影节和影片展览中获一等奖和特别奖。他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钟道隆 复读机创始人,历任通信兵部工程处参谋,总参谋部通信部工程设计所副所长、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通信部科技处处长,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学会副主任委员。七十年代初先后提出判定小同轴电缆通信系统无人站故障的多种有效方法。著有《小同轴300路无人站调试与故障分析》。
吴山明 著名国画家,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博导,为民进浙江省副主委,中国美协理事,浙江省美协副主席,杭州美协主席,西泠画院院长,浙江省人大常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会长。名列英国剑桥传记中心、美国传记中心1991--1995年国际名人传记及中国美术家、名人词典。著有<吴山明意笔人物画选>、《吴山明水墨速写集》、《吴山明意笔人物线描》、<写意人物画技法>和大型画册<吴山明画集>等十余种。
吴茀之(1900-1977)中国花鸟画大师,现代浙派首领人,工诗、文、书、画,擅写意花鸟,间山水,对于画论及古画鉴赏,都有较深修养。画初学蒋南沙、恽南田,后又取法青藤、八大诸家。早期与潘天授等创立“白社”画会,研究与弘扬中国画艺术。历任上海美专教授、杭州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解放后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兼国画系主任,美协浙江分会常务理事。吴弗之创作和著述甚丰,著有《中国画概论》、《中国画十讲》、《画论笔记》等,为中国画的发展和培养美术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书旗(1900—1957)原名世忠,字书旂,号南京晓庄、七炉居。浙江浦江人。曾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抗战期间去美国创办画院,讲学作画,后定居旧金山。勤于写生,工于设色,尤善用粉,在染色的仿古宣纸上,用白粉蘸色点染,计白当黑,手法巧妙娴熟,极见生动,画风浓丽秀雅,别具一格。其作品曾被美国总统收藏。当时,与徐悲鸿、柳子谷有“金陵三杰”(金陵三画家)之称。出版有<书旗花鸟集>、<翎毛集>、<张书旗画集>、<中国风格的绘画>等。
蒋兴俦 (1639—1695),字心越,初名兆隐,别号越道人、心越子、越杜多等,浦江人。8岁时在苏州报恩寺出家为僧,十三岁起云游东南诸省,寻师访道。清康熙十年(1671)入杭州寿昌、皋亭诸寺参究禅法。当时与另一中国高僧独立性易齐名,被奉为“日本篆刻之父”。《日本琴史》也称“中国琴学盛于日本,实师之功”。
方增先 现代画家,1931年生。浦江西塘下村(今属兰溪)人。擅国画。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留校后为研究生。现为上海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上海大学讲席教授。作品有《粒粒皆辛苦》、《说红书》、《孔乙己》等。《母亲》曾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和齐白石艺术基金奖。出版有《方增先人物画集》、《方增先画集》。专著有《怎样画水墨人物画》、《结构素描》、《人物画的造型问题》、《人物水墨写生教学笔记》等。